在记忆深处,奶奶厨房里那口热气腾腾的锅,熬着猪油,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。如今回想起来,那股香味依然清晰可闻。猪油,曾经是家家户户厨房的常客,老辈人天天用它烹饪,可不知从何时起,它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,变得难觅踪影。
我国食用猪油的历史极为悠久,至少能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。它一般被称作猪大油或荤油,由猪肉提炼而来。融化时,呈现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状;冷却凝固后,则变成洁白的固体。与植物油相比,猪油最大的特点便是那浓郁醇厚的 “肉香”。就拿普通的青菜来说,清炒时总觉得少了点滋味,可只要加入一小勺猪油,瞬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,青菜变得油亮翠绿,香气扑鼻,味道层次丰富了许多。还有萝卜、豆腐这些平凡食材,经猪油炒制后,也能 “脱胎换骨”,让人食欲大增。而且,猪油还是中式点心不可或缺的材料,用猪油制作的酥饼,外皮酥脆,内馅香软,咬上一口,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。
但现在,无论是家庭厨房还是餐馆后厨,猪油都很少见了。这背后的原因,首先与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关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美国科学家提出了 “脂肪假说”,认为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会使胆固醇升高,进而引发心脏病。这一假说如同蝴蝶效应,影响了全球的饮食观念,猪油也因此受到牵连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。九十年代,各种植物油如大豆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等迅速崛起,铺天盖地的宣传让人们深信植物油更健康,而猪油等动物油则被贴上了 “不健康” 的标签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统治中国餐桌数千年的猪油逐渐走向没落。如今,大部分家庭都选择更为 “健康” 的成品植物油,猪油只能在少数烹饪方法中觅得一席之地,从大众食物沦为了 “小众” 美食。据《2021 年中国食用猪油市场调研报告》显示,中国人均猪油消费量已不足 1 公斤,而同年大豆油人均消费量高达 13.2 公斤,两者差距一目了然。
展开剩余47%除了健康因素,猪油自身的一些特性也使其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。过去,猪油之所以流行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价格优势。那时,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,豆油等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受限,西方国家又垄断了大规模炼油技术,导致市面上的植物油不仅质量参差不齐,价格还偏高。而猪油制作相对简单,家庭自制成本低,成为了普通家庭最划算的选择。但随着植物油的普及,形势发生了逆转。植物油价格降低,对猪油形成了巨大冲击。而且,猪油常温下呈固态,炒菜时香气四溢,可一旦菜凉下来,就会在表面形成一层白色油皮,既影响菜品美观,又降低了口感。此外,猪油一般是家庭制作,需要经过繁琐的熬制过程,这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,实在是过于耗时费力,远不如直接使用瓶装植物油方便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,那就是猪的品种变化。过去,用来熬制猪油的大多是中国本土土猪,它们生长周期长,肉质紧实,脂肪含量丰富且风味独特。但如今,为了满足市场对猪肉的大量需求,养殖的猪品种发生了很大变化,且大多是吃饲料快速育肥的。这样的猪肉熬出的猪油,在很多人看来 “没那味” 了,香味远不及从前。
不过,尽管猪油愈发少见,但它并未被彻底淘汰。在一些地方,依然保留着熬制猪油的传统,一些传统美食也离不开猪油的 “加持”。比如,苏式月饼那层层酥脆的外皮,若是少了猪油,就失去了灵魂;还有广东的云吞面,用猪油来拌面,面条会更爽滑劲道,香气更浓郁。
猪油的兴衰,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、观念的转变。或许在未来,随着人们对食物风味的追求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,猪油能再次走进更多人的厨房。希望大家能给这承载着儿时回忆与传统味道的猪油一个机会,在家试着熬上一锅,感受那份独特的香醇。说不定,你会重新爱上这曾经熟悉的味道。
如果这篇文章勾起了你对猪油的回忆,或者让你对它有了新的认识,那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线上配资利息,点赞关注一下吧,祝你生活顺心,财运亨通!
发布于:黑龙江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联华证券策略_免息配资炒股_提供无手续费杠杆服务观点